当前位置: 首页>>服务社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正文 |
金鸡辞旧岁,瑞犬迎新春。央视春晚作为中国人春节的电视大餐,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每年除夕夜的保留节目。近年来,春晚不断吸收着传统民俗。在2018年央视春晚系列节目中,越来越多的非遗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贵州分会场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少林功夫与武当太极首度同台表演《双雄会》,以及众多戏曲演员演唱《盛世梨园美》共展国粹魅力等。山东艺术学院非遗培训班三名学员也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为春晚妆点着“非遗年味”。
在《喜到福到好运到 2018春晚倒计时》节目中,山东艺术学院第九期风筝扎制技艺培训班学员宋长虹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登上舞台,为全球华人送上了新春的祝福,带领观众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宋长虹为观众展示了可观赏亦可放飞的小型风筝和“双头鹦鹉风筝”,“鹦鹉”与“英武”同音,寓意英明神武、聪明伶俐、学习能力强,在中国鹦鹉也象征着爱情,它的特征是爱家、护家。节目播出,“双头鹦鹉风筝”在全国各地“火”了起来。
▲节目民俗街上的宋室风筝
▲宋长虹作品《双头鹦鹉风筝》
2018年央视春晚泰安分会场特别节目《回家·过年》在中央三套播出,其中一段三分钟的拜年视频更是充满民俗特色,借助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观众拜年。山东艺术学院泥面塑培训班第四期学员石洪令、第五期学员魏杰借助泥塑、面塑,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一起将山东非遗特色带向春晚的舞台,为全国观众贡献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泰安分会场拜年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y05493zod8h.html)
▲山东艺术学院泥面塑培训班第五期学员魏杰
▲山东艺术学院泥面塑培训班第四期学员石洪令
山东艺术学院非遗培训班三位学员在春晚系列节目上精彩的表现,不仅将自己的技艺完美的展现,更是传达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浓浓的年味,弘扬宣传了自己传承的非遗项目。宋长虹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室风筝”第六代传承人,多次走进校园推广风筝文化,通过网络直播、参与节目录制等新媒体、新形式表达“宋室风筝”的理念,同时主动与国际合作,使“宋室风筝”从一室之内走向大千世界。新泰“泥巴魏”泥塑第四代传人魏杰自小受到熏陶,经过苦心钻研、博采众长,在创作技艺、表现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夸张变异、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显示出独特的原生态泥塑语言及艺术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五期泥面塑培训班学员石洪令拜面塑大师王玓为师,自1995年至今,她专心致力于面塑作品的研究、创新、制作和传承工作,其创作的作品在省市及国家组织举办的各类大赛和活动中多次获奖。正是培训班学员们不忘初心、以匠心筑梦,非遗项目才得以不断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山东艺术学院泥面塑培训班第四期学员石洪令、第五期学员魏杰与其他非遗传承人向观众拜年
当愈多的“非遗元素”出现在全球华人的视野中,我们深知非遗保护工作踏着时代的节拍阔步前进、根深而枝叶茂。宋长虹来自河南,一个月的培训过后,她了解到山东地区风筝扎制技艺的特点,与培训班学员们交流学习,为“宋室风筝”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泥塑培训班,山东艺术学院设置了如《中国民间雕塑类型与风格》、《设计创新与推广应用》等课程,使得魏杰在泥塑创作方面更加注重美学与设计,作品更加蕴意丰富、灵动个性。石洪令则表示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期间收获颇多,不仅在技艺、理念方面受益良多,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传统技艺从事者。目前已与10余名泰安地区的学员形成了团队,其团队已在泰安各地设立了50余个教学点,培训学生涵盖老、中、青、幼各个年龄段。经过不断的探索,其面塑教学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并开发使用自编教材。培训过后,山东艺术学院培训班学员们在文化艺术素养、工艺技艺水平、创意设计研发、生产经营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学员、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如今,风筝、泥塑、面塑等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它不再是人们口中的“小玩意”,而是艺术的印证与传承,有趣、有情,春晚系列节目中出现的众多“非遗元素”正印证了这一点。新年伊始,山东艺术学院定会通过扎实持续的工作,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为下一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培训工作的实施做好全面的准备!